安徽省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
日期:2018-04-07 作者:张平 浏览:2738次

 

 

 

成果名称: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于日锦、张平、江晓晖、洪 伟、张崇福、 汪涛、孙立成、吴成义
成果完成单位: 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 安徽省行知学校
  

2018 年 3 月 18 日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摘要】课题基于现实问题的本真研究,旨在突出先进教育理论的引领和职教现实问题的分析、应对与解决。突出行知职教特色及所体现的徽文化与行知文化特点。

【关键词】中职教育 行知模式 徽文化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和问题

    从中职办学实践上,我们深感中职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复杂局面,至少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招生难,二是育人难,三是成材难。因此,我们提出面向人人招生,拓宽招生视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面和贡献率;开展校企育人,让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企业实际和市场实际,发挥企业与学校在育人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协作性;实现生利成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成长、成材和成功,达到求真成人、生利成材,进而创造成功。选择“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的中职教育行知模式是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基于现实迫切需要的本真问题。

    从指导中职改革的理论角度,我们深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他当年的伟大教育改革实践洪流中摸索总结出来,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革命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行知教育学说和我们的教育事业几乎全部一致”。中共中央原总书记江泽民曾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他的“爱满天下”情怀是我们推进“面向人人”办职教的思想情感基石,他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强化“校企育人”的理论基础,还有他的“国无游民,民无废材,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的生利主义是我们提升“生利成人”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可以推想,有陶行知具有本土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一定可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课题试图解决,职业教育对象单一、生源匮乏等问题,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服务能力,满足更多的人群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普教化、育人学校化等问题,提高职业教育育人的实效性,实现校企之间育人的全面对接,形成共育人才、共享成果的新机制。解决职业教育评价随意性、标准不科学等问题,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建立企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考分离的评价体系。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理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之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与实践仍然很有现代意义。

    探索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引领下进行中职教育改革实践,在行动中总结提升“三真”管理(职教求真、管理较真、工作认真)水平,构建“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中职教育行知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田野研究法。


二、研究过程与内容

    1、研究过程

    理论学习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3月):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

    方案拟定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的若干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有关记录、行动报告

    总结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7年12月):出成果、出经验、出理论、出人才、出效益


    2、研究内容

    中职发展“行知模式”,即“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

    “面向人人”,回归教育本源,破解招生难题,改革办学模式。“面向人人”体现职教本质属性,诠释“为谁办职教”。

    “校企育人”,回归校企天然盟友,破解教学难题,改革培养模式。“校企育人”体现职教根本规律,诠释“怎样办职教”。

    “生利成人”,回归教育目的,破解就业难题,改革评价模式。“生利成人”体现职教终极目的,诠释“何谓真职教”。


三、研究结论

    通过再次学习陶行知著作,尤其是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与实践,加上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积极探索、锐意改革,我们从中发现: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是指导当前中职改革的行动指南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倡导者。他曾与黄炎培先生共创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曾作该社《教育与职业》的特约撰稿人,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教育研究法》等职业教育论文;倡导在南京高师附设“速记打字讲习班”,以应社会之需,亲自编辑平民职业小丛书;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等演讲中,指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在南京、上海、香港、重庆,陶行知先生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晓庄茶园和木做店、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中华业余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力行职业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行是知之始”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生利为主义”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方法论。

    行是知之始。职业教育合理性问题,反映在认识论中就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陶行知先生一改理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并易名行知。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到底是理论在先还是实践在先?人们的求知方式有三,即亲知、闻知、说知。陶行知先生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陶行知认为,我们必须“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理论支撑。既然“行是知之始”,为什么长期以来不重视实践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独裁统治,造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劳动者和劳动实践的极度轻视,造成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消极沉淀。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与劳心分家,社会就难以发展,人类就无法进步。基于此,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把劳心与劳力辩证地联系起来。“在劳力上劳心”就是要“用心以制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能以人力胜天工”。就是要“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陶行知先生把?庖焕砺凵仙秸苎У母叨龋衔笆且磺蟹⒚髦浮保翱傻檬挛镏胬怼薄V耙到逃褪且岢质导谝唬霸诶土ι侠托摹保唤鲆Ш眉寄埽乙每蒲Ю砺劾粗傅迹怪仙礁咭患恫愦巍?/span>

    生利为主义。从认识论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之合理性与重要性后,陶行知先生进而探求职业教育之目的、之宗旨、之主义。指出,生活“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职业之教育。”职业教育是“生活所需之教育,职业劳动是生活的基础。任何人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以为职业之准备,任何轻视或鄙薄职业教育的观点都是轻率和错误的。”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强调“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也就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关键。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必须具备:一是合格的师资队伍。首先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以书生教书生,是不能称为职业教育的。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奏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工。医家之教必赖刀圭,画家之教必赖丹青。”职业教育教学设备来源有二,一曰自备、一曰利用职业界固有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入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络无间”地结合起来。四是最适的择业标准。学生择业十分重要。“吾国实业教育之所以鲜成效,固由于师资设备课程之不宜于生利,然其学生择业之法之不当,亦其一因也。”陶行知先生认为,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曰才能、曰兴味。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教学做合一。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如何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从方法论上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何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件事,因为它们是糅合在一起的,难以绝然分开。“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一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手脑联盟,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要“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而我国的劳动人民又是单纯地付出劳力,为生活而奔波,“知识与技能都不能充分发达”。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如果手脑并用,结成联盟,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他号召我们去学爱迪生“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手脑联盟,手与脑并不处于并列地位,“我们的耳、目、口、舌,四肢百体,统统是脑筋发号施令的器官。”“在头脑指挥之下,把双手从长袖里伸出来,左手拿着科学,右手开着机器生产、建设、创造,必定能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


    (二)中职教育行知模式是我国中职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实践和完善的模式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全”的、“新”的、“活”的。有其科学的体系,全新的理念和旺盛的生命力。学陶师陶,加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安徽省行知学校努力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被各级媒体誉为“行知模式”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教育促进农村发展”黄山论坛,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都会议”交流。在弘扬徽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上取得突破,创新案例被教育部作为全国30个典型予以重点推广。学校也因此跻身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人社部)、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第三届?蒲着嘀耙到逃判阊=保ㄖ谢敖躺纾⑷澜逃厣#ń逃浚⑷厣耙翟盒0偾啃#ㄖ泄招兄芯炕幔?br />中职发展“行知模式”可用三句话十二个字概括,即“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

     “面向人人”,回归教育本源,破解招生难题,改革办学模式。“面向人人”体现职教本质属性,诠释“为谁办职教”。近年来,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培训资源,安徽省行知学校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公民办职业教育大融合,率先开展县域内培训资源共享,建立培训大平台。组建了歙县行知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班和非全日制班、技能教育和休闲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职业教育与非遗教育等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课堂开到一切有技能需求和生命质量提升愿望的所有人群,面向人人办职业教育,在一个山区小县,安徽省行知学校连续多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超千人,每年培训上万人。随着规模化办学的不断推进,面向人人招生的长足发展,行知学校已成为学历型教育在校生5000人以上,年培训8000人以上的实力强、规模大、声誉好的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校企育人”,回归校企天然盟友,破解教学难题,改革培养模式。“校企育人”体现职教根本规律,诠释“怎样办职教”。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之职业人,必须走校企育人之路。安徽省行知学校努力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机关管理、普教套路,力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思想,开门办职业教育,跨界办职业教育。回归职校与企业天然盟友关系,与市县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在开发区设立实践实训实习基地,与全国一百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通过“三引”“三入”,即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引企入校和入企实践、入企办班、入企实习,形成校企融合,共育有用之材。变粗放型的校企合作为融合型的校企育人,学校和企业同时作为育人主体,形成学校和企业、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员工、教室和车间、作品与产品、产品与商品等融为一体。近年来引资数千万,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焕然一新;引智近百人,其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等数十人,学校育人力量显著增强;引企近十家,拥有徽雕艺术、汽修技术、电子技术、模具技术、茶机技术、微机技术等一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入企实践使师生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入企办班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入企实习直接锻炼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生利成人”,回归教育目的,破解就业难题,改革评价模式。“生利成人”体现职教终极目的,诠释“何谓真职教”。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生利为宗旨,以成人为目标,“生利成人”是检验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探索以贡献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学校和学生评价模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存、生利、生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利、学会生活;加强“三能训练”,即体能、技能、潜能训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熟练的技能、发展的潜能。进行“三自培养”,即生活自理、个人自律、班级自治,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手脑双辉的技能型人才,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我校连续多年实现100%就业,皖江经济带、市县开发区已成为我校学子就业创业的主战场。建校三十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学历型合格人才二万余人,非学历型人才八万余人。毕业生成材典型层出不穷,既有对口升学中科大毕业的博士,也有徽雕奇才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有为国家领导人担任导游的全国劳模,更有数以万计的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优秀建设者,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民生利,为国奉献,以行知学子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行知思想。


    (三)特色文化是我校持续不断改革发展并成为我国中职示范校的一个成功案例的灵魂和动力源。

    我校建于1978年,1983年为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更名为安徽省行知学校。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它列为重点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办学始终坚持学陶师陶,以行知思想为指针,创建以“行知行”为核心的“陶园文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弘扬行知精神,汲取发展源泉。学校精神文化源自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是一代一代行知人奋进精神的现实写照。我校以冠以行知名字,既是荣耀,更是责任。从1983年冠以伟人名字以来,学校一直秉承行知思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并把行知精神凝聚成学校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体现在校训、校风上,体现在学校品质的提升与形象的展示上,树立知名的公众品牌形象。

    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具有内聚合力、外树形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向全校师生征集并公布了更赋予时代气息、改革精神和行知特色的新校训、新校风。我们的校魂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的校训是“求真、生利、创造”。它们源自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校风“善教、乐学、敬业、和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员工敬业,校园和谐。”也是行知思想在教师、学生、员工和校园中的概括体现,是全体行知人的工作方向。

    学校的发展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需要有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校训、校歌、校徽、校旗共同构成学校的形象识别标志,高度凝结与充分展现学校的内在精神、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和外在形象,这对于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持久地开展知校、爱校、兴校,倾力打造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推进学校与时俱进,不断跃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体现新校训“求真、生利、创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强力推进职教跨越发展,在隆重推出新校训、新校风之后,向广大师生征集并公布了以“行知行”为主标识的新校徽、新校旗、体现校训精神的新校歌,开展了系列宣教活动,把校歌音乐作为上下课的铃声,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奏校歌、升校旗,还在作业本、校服、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上强化形象标识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激励人心,焕发拼搏向上的干劲。

    不仅如此,我校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积极与兄弟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开展深入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产学研平台,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牵头成立全国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以联系100个单位,团结1000名大师,培养10000名非遗传人为宏伟目标,征集设计制作集团团旗、团徽,突出“行知行”主标识,将行知精神与“非遗文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正是行知精神的力量推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学校曾先后荣获100多项荣誉称号,并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方阵。

    传承徽州文化,突出发展特色。徽文化乃是当今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的学校,围绕徽州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意义十分重大。积极弘扬徽州文化,培养特色人才。以徽州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安徽省行知学校以传承徽州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为己任,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非遗”教育,让“非遗”教育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将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和受市场欢迎的商品。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在抓好“非遗”教育与传承徽文化上,我们针对徽州非物质遗产不同项目特性,采取以多元化教育方式,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校联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建立培训基地,开设徽雕艺术专业,与歙县砚雕协会合作创办全国首家“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尝试以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歙砚和徽雕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标志着徽州雕刻技艺的传承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向职业学校正规化、规模化培养的历史性突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全国首个非遗职业教育集团。

    我校在职业学校率先将非遗传承与专业开发设置结合系统化、规范化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聘请非遗传承人走堂授课,开展生产性实训,举办拍卖会,被省教育厅选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我校的非遗教育成果受到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央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



    成果的创新点


四、成果创新点

    1、秉承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精神,学习实践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主动服务徽州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区域职业教育特色与亮点。

    2、基于当前现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本真研究,旨在突出先进教育理论的引领和职教现实问题的分析、应对与解决。

    3、突出行知职教特色及所体现的徽文化与行知文化融合生成的现实特点。五、推广应用效果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校企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凸显、“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更加充足、“校企互聘”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校企融合”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洽会荣获2金5银11铜;16个典型案例在教育部等全国会议交流;参加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交流;接待领导视察、专家调研、外省市参观、兄弟学校观摩、大学合作联络及全国性会议代表参观;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国际交流。中职教育行知模式引领了区域职教发展,并辐射全国,走向海外,成为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人民日报》(2013年8月12日第12版)《光明日报》(2013年7月13日第10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2012年第14期、2013年第24期、2014年第3期、)《安徽教育》(2014年第2期、2018年第1期)等报刊杂志发表。中职教育行知模式引领区域中职改革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地方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职教育行知模式引领区域中职改革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