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育人于历史教学中
日期:2006-12-06 作者:胡静华 浏览:1244次
 

——谈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比生产或加工物资产品难得多。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单凭一时的热情不能奏效,单凭出力气拼时间也不行,需要坚持不懈地磨心眼、想办法,花费大量的心血。历史课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可以说历史课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我认为历史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会学习,即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让学生热爱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辉灿烂文化的伟大祖国。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我国落后了。中国人民具有反对侵略、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自由的革命传统,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寻求真理、捍卫中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立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二是学会生活,即思想观点教育。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的同时,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三是学会做人,即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先进人物、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嘉言懿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在实践中怎样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呢?

    1.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寓教于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史实来进行,历史课必须通过丰富具体的史实进行教育,这样才最有说服力。比如讲中国奴隶社会的解体,秦王朝的建立,课本说秦王朝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化。”我在讲完了这段史实后就提问学生,秦始皇破坏奴隶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倒退呢?是有功呢,还是有过呢?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之后又北筑长城、南修灵渠,还为自己修建骊山陵墓,好像是个人专制,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对奴隶社会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尽管这种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并形成了对秦始皇的正确评价,他的功大于过。

    2.密切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把历史讲活,才能使人感到有用,才能发挥它的育人的功能,否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在主持本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知识竞赛中,我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红军长征的大致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以现实的纪念活动为契机,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来达到提高思想境界的目的。

    3.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作为班主任和历史教师,难免要与学生进行说教,试想,一个品行不端、品质恶劣的教师,要学生相信他的教育,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学习伟人风范,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从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总之,教师对自己言必行,行必果,学生才学有所依,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必能收到思想教育的特殊效果。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是本人在历史教学中的孔管之见,总之,无论是在哪一科的教学中,都要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