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整版报道我校改革成果
日期:2010-07-10 作者:校办 浏览:1483次
??
职教展洽会缘何刮起“民俗风”
东方教育时报记者 方林建
 紫砂壶、平遥推光漆器、徽州三雕、景德镇瓷器、曲阳大型石刻……面对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和作品展洽会上劲吹的“民俗风”,我们应该看到的不应仅仅是其地方特色,而应更为看重这种“不约而同”背后的意义,即在借力于地方产业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布局以及民俗文化发展上,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更为蓬勃的内在驱动力。

民间大师的忧愁
 在展洽会上,记者见到50岁出头的谢润初。2007年,他刚经历了人生中一次“不敢想象”的变身,与职业教育擦出了“火花”。
  谢润初是安徽的一名木雕师傅,雕琢“会说话”的徽州木雕是他的生计。背着一整套木雕工具,带着2个至多3个徒弟,到有需要的人家或者公司去,少则干上十天半个月,多则干上三四个月,经过推、削、凿、铲、磨,将便宜如樟木,贵重似黄花梨、红木的一块块木料,打造成一套套纯手工的雕花桌椅、门窗、屏风、镜座——这便是谢润初之前赚钱过日子的生活场景。这也是安徽歙县当地大多数身怀绝技的民间师傅“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对于名列徽州三雕——另有砚雕、砖雕——之一的木雕,谢润初30年来是越做越感亲近,同时也越做越担心。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计,自己一身好手艺,真的还不到愁饭吃的地步。谢润初已经很难算清自己到底“过手”了多少名贵木头,他只知道,即便是贵重如每公斤以万元人民币计价的海南黄花梨,他也是下刀不手软。木料已是如此昂贵,他的手工费自然也是不低。真正让谢润初忧心忡忡的,是自己手中的绝活真的已经快成“绝活”了。在地处古徽州府、以“徽雕”闻名的安徽歙县,雕花工本身也快成“稀世珍品”了。
  谢润初不是没想过多带几个徒弟出来,让?呕罩菸幕谝淮淮酥辛舸氯ィ膊慌陆慈硕嗔嘶崆雷约悍雇搿V砸恢泵淮鲆恢Ч婺I锌傻耐降芏游槔矗饕故且蛭皇且桓鏊洳黄胀ㄈ慈云椒驳拿窦涔ひ帐Α!叭プ鎏准揖撸思也豢赡苋梦掖龆鐾降苋グ。毙蝗蟪跆颂炙担八且才略闾:媚玖希∫桓鍪Ω盗熳攀龆鐾降埽蔷筒皇侨プ瞿镜瘢茄镜袢チ恕V魅思夷幕岽鹩δ兀俊?/div>
  类似的苦恼,并不只煎熬着谢润初一个人。在木雕、砚雕、砖雕等代表徽派文化的传统民间工艺领域,真正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物不是出自高等院校,而是来自民间。靠着当初师傅的“传帮带”,并经过几十年来一边干活体验一边领悟提高的历练,才成了现在为数不多的民间工艺的“种子”。如今,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也读书考大学去了,“师带徒”这种古老的职业教育方式渐渐失去生根发芽的土壤。“现在没人愿意做学徒,即使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也怕学这个。吃不起这个苦啊!”谢润初说,“但是吃不了苦,还真学不成这门手艺。”
  徒弟无法一下子多带一些出来,自己又没有能力通过办厂、开公司来为传承木雕工艺拓展空间,谢润初只能走在自己的“原始”轨道上,看着注重精细雕工的徽州木雕领域渐渐多了“东阳木雕”的身影。原来,由于招不到本地工,歙县当地不少木雕厂就到产业已成规模、雕工较为粗放的浙江东阳招聘木雕师傅。
  “干着急”,似乎成了当时谢润初最好的心境写照。

恰似绝处逢生
就如久旱遇甘霖一般,“着急上火”的谢润初在2007年迎来一场令人畅快的“及时雨”。下这场雨的正是当地国家级重点中专——安徽省行知学校的校长于日锦。在职业教育界,于日锦是一个“外来和尚”。在被调任行知学校校长之前,他在政府机关工作。或许正是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日锦成了一名对职业教育有独特见解、同时也在职业教育界有一番作为的校长。
  2007年,于日锦这个“外来和尚”决定,尝试开设与传统民间工艺相结合的专业,把民间大师请进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根据当地特色,于日锦最终选择了徽州三雕作为突破口。当时在安徽省,徽州三雕已经与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一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于日锦看中的正是其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当地在“非遗”传承人方面的相对优势。
  在于日锦看来,职业教育不仅要开设上规模的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应“介入”文化精神的传承过程之中。“这也是办活职业教育的努力之一,”于日锦回忆道,“行知学校之前并非没有尝试过,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曾培养过两届砚雕、徽墨制作专业的学生。他们当中走出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的传统工艺巨匠,后来成为国内国家级最年轻工艺美术大师的王祖伟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在二十多年后重新扛起职业教育与传统民间工艺结合的这杆大旗,于日锦非常明白其中的意义和难度。在于日锦看来,职业教育与传统民间工艺并不“生分”。从某种角度来看,传统民间工艺赖以世代传承的“师带徒”,正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但在今天,师带徒机制的局限性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师傅的知识面不够宽,带教规模受限制,行业内交流不通畅,这些明显的弱点或许正是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消亡的原因,”于日锦不无惋惜地说,“因此在我看来,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引入现代的教学手段,而职业学校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
  在于日锦的多方奔走下,安徽省行知学校的大旗很快就聚拢了十多位木雕、砚雕、砖雕领域的地方乃至全国级的“非遗”传承人,其中又以砚雕领域的居多。而在木雕专业中,谢润初成了第一个响应者。
  2007年,安徽省行知学校新开设的徽州三雕3个专业方向,首批一共招到十余名学生。

“联姻”重点在课程
当记者问起第一批学生的去向时,谢润初显得颇为高兴,既是为了学生的出路不错,也是为了自己的大改变。据谢瑞初介绍,目前毕业生主要被他推荐到上海的一些古董店、木器厂工作,“工资3000元打底”。对于职校生来说,这样的薪金无疑是令人满意的。虽然现在“学生人数年年增加”,但谢润初并不担心他们届时会找不到工作:“就算不去上海,本地也非常需要。”
  一名在上海做家具的毕业生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给谢润初听——外国人买中式家具,一看到是机器加工的,马上就说:“NO!NO!NO!我们的机器做得比中国更好。”所以,现在这名毕业生所在家具厂的十多个工人都是纯手工做家具,两台机器基本被闲置了。
  这样的故事,对于谢润初来说是一种鼓舞。近年来,在木雕行业中打滚三十多年的他自己也明显感觉到“纯手工越来越有价值”,学生的说法让他对木雕工艺的传承和本专业的发展更加有了信心。
  但是作为校长,于日锦更加多了一分理性和谨慎。他知道,专业要发展,就得让学生“带着一身本事走出去”。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传统民间?ひ盏募挤ǎ雎凡挪换岢晌桓鑫侍狻R蛭庑┘挤ā耙坏┯胂执罱岷掀鹄矗缭擞糜诩彝セ蚬镜淖颁辍⒁帐跗飞杓拼醋鞯确矫妫木鸵得怕肪突岜涞煤芸怼薄?/div>
  为此,于日锦特别重视课程建设。他觉得如果不能形成正规的教材与课程,只靠请几个师傅在学校里传帮带,其实并没有多少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民间工艺结合的意义。因此,除了让学校已经聘请的“非遗”传承人贡献经验外,于日锦想到与行业协会“一体化培养”。例如在砚雕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方面,他联系了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请专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很多时候,这些行业协会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的热情,让于日锦自觉“走对了路”。不少“三雕”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毫无保留地帮助安徽省行知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已故的砚雕大师胡震龙,曾将其毕生所学的雕砚技法和经验著录于《砚雕讲义》之中。在去世前,胡震龙特地将这本汇其毕生心血的《砚雕讲义》捐献给安徽省行知学校,用于砚雕专业的课程建设。
  每每说起这事,于日锦还是相当感慨。这二三年来,他在这些特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时时刻刻被关注着,被感动着。像胡震龙等国家级大师,像谢润初等“隐没”于民间的传统工艺师傅,越来越受到安徽省行知学校的感召,有了与现代职业教育“联姻”的冲动。
  现在,安徽省行知学校的“三雕”专业已经达到100人左右的招生规模。下一步,于日锦希望借助于国家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支持,联合安徽省内的1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成立“非遗”教育联盟,把旗号打得更响。于日锦的这种想法得到安徽省教育厅的全力支持。“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驱动力在一步步增强。”安徽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李炳银评价说。

背景介绍
 6月25日~27日,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和作品展洽会与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同期举行。全国各地的112所中职学校参加了这次展洽会,巨大展厅内共设立了96个中职学生技能和作品展洽台,有2000余件中职学生作品被展出。一同展示的还有不少中职学生的“绝活”,时尚如调酒、走猫步,传统则如做紫砂壶、雕玉、修复古籍等。

在这次展洽会上,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展台几乎占了一大半。这些展出的学校中,已经完成民俗特色专业建设的学校有二三十家之多。校方普遍表示,这些民俗特色专业的招生规模都在一步步扩大,毕业生的薪金也“令人满意”。

新闻链接:http://epaper.shedunews.com/jtjy/html/2010-07/07/content_50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