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问题
1.问:示范校建设以提高质量为主,注重校企合作,如何在现有的财务体制及采购招标体系下有效地推进?
答:设备采购及项目经费指出应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财务制度及政府招标采购等法规。
2.问:各地差异较大,一些省份都有地方配套,三部委能否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地方按比例配套,支持示范校建设?
答:国家有关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文件已作了说明,要求地方政府予以支持,“按比例配套”没有明确要求。
二、校企合作和兼职教师引进、教师培训问题
3.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下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不一定是学校所需的理想人员,理论根底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的企业专家难聘请,如何在引进优秀兼职教师方面提供方便?
答:寻求“紧密型”合作企业的支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支持,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力、影响力。
4.问:地方政府层面政策机制突破有制约,如师资培训、兼职教师引进管理、校企合作促进、职教集团化资产融合等,如何解决?
答: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创新体制机制。
5.问:受历史原因及部门限制,在编在职教师数量有限,学校有限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外聘教师薪资,制约学校其他工作的进展,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在教师编制上对于国家示范学校有所倾斜。
答:建议国家尽快制定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
三、专家指导问题
6.问:在示范校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们感到中职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标准不够明确,建设内容不够具体;目前关于课程建设的理念、政策等培训较多,但对于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导较少,相关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专题讲座亦较少,是否能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是否成立专门的认定机构?
答:国家已系统组织开展了相关工作,校长联席会议将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交流及培训活动。
7.问:各示范建设校校际间的交流较少,参与项目建设的教师学习提高机会较少,视野不够宽阔。如何界定?特别是关于培训费用,教育部等机构已办了几期示范校建设培训班,各校都派人参加了培训学习,此外,各校还会组织其他的示范校培训项目,但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是按专业做的,这些培训费用应列入哪个建设项目?
答:师资队伍建设,在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具体的内容和标准应由学校确定;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示范校建设培训班费用,可正常列入学校公用经费,也可列入建设项目经费(在《任务书》中应有具体计划和对应的参加培训的项目)。
四、成果验收问题
8.问:项目建设第一批学校和第二批学校标准有些不同,如学生规模等,检查时是仍各自按复核时原要求,还是都按第二批标准,因建设成功挂牌后并未标明第一批和第二批字样。
答:第一批学校和第二批学校“遴选条件”不同,但“建设标准”是一致的。
9.问:任务书中有的验收要点不好操作,成果表现形式有的不好量化。如培养的校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编写的校本教材等,怎样认定?
答:在确定“验收要点”时,就要考虑可以量化,或可以考核,或可以评价;成果呈现形式有许多,要根据建设项目具体内涵要求和“验收要点”科学确定,并对建设项目内涵起到支撑作用。
10.问:建设期满时,怎样评定检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是文本资料、实物资料、还是电子资料?
答:按国家有关示范校建设政策文件、批复的实施方案、任务书、组织实施过程、项目建设绩效和成果等进行“验收”,成果是多种形式的;国家还要具体制定相关的验收规程和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