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日期:2006-06-07 作者:王卫民 浏览:1270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创造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创造。面对新世纪千头万绪的全球性问题,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已经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以消除人类在对付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只有依靠发明创造,发挥人的能动性,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突破。在美国早就有人说过,他们国家的最大经济利益,将取决于全体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他们国家的自然资源。他们深感需要培育一种新的创造精神,并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这个问题。日本是个颇有成就的国家,当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致命弱点是“独创力的贫困”时,采取了许多培养和激发创造力的措施,从学校到企业对创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了创造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儿童时期抓起。但我们并没有下功夫研究和解决创造方面的问题,从创造中找出路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这一点应该更多地从学校找原因,因为学校不进行创造教育是有“误人子弟之嫌的”。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在校是否得到过创造教育与训练,工作后的成绩大不相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一项资料反映,受过创造教育和训练的大学毕业生作出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速度比没有这种经历的大学生快3倍。由此可见,创造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竞争、合作、创造是当代人生存发展的技巧。如果学校没有创造教育,就会使学生缺少一项生存发展技巧。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消除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鉴别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注意真善美,为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方面我们作了尝试。通过尝试,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制度管理、科学管理、过程管理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具有创造基因的学校

    创造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是学校进行创造教育的前提,但承认其必要性、重要性不一定保证创造教育获得成功。因为文化环境、文化条件决定能否促成创造、能否使创造性人才大量地迅速成长。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创造是异常的行为,更多涉及的是心理方面的,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要把“以人为本”作灵魂,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表明,学校环境与师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是发挥师生创造性,激发师生灵感的前提条件。为此学校以人为本,以科学为导向,以制度为手段,注重过程管理,实施创造教育。

    管理即服务,发展个性的理念。尊重创新、崇尚创造,给师生以更大的自由权、民主权、创造权,特别是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我们深知,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是创造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造潜能迸发。

    标管理上,根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确定学期主要目标和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组室,落实到个人。在制度管理上,建立起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即讲规范,又讲效率。在层次管理上,实施处室主任责任制,做到纵向领导明确,横向处室关系协调。在考核管理上,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确立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创造素质的评价。

    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理论研究目标上,探索职业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模式,进一步完善创思课教材;师资培养目标上,培养一支实施创造教育的师资队伍,确定一批创造教育学科带头人;学生培养目标上,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于一体的人才;学校发展目标上,实现由“继承型”、“知识型”人才向“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继续保持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荣誉称号,力争跨入全国千所重点示范职业学校行列。

二、创造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

    创造性的教师,也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校,也就培养不出创造性的学生。必须重视教师示范这个因素。在实施创造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树立“三观”、提高“三素质”、做到“三带”。

1.树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观是教师对自身这一角色的理解和基本看法。突破师道尊严的禁锢,建立平等的观念。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确立教师和学生同样是创造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教师,才能有进步、有创造。

    学生观是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一方面,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思想,还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或衡量一个学生,要认识到学生每个人的差异性。每一个性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是实现创造教育的前提。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大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好动,有时注意力和控制力差,好异想天开。但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特征。如果以传统的观点来对待他们,那便是一种对创造性的漠视甚至是扼杀。陶行知先生告诫教师:“在你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提醒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他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成绩好与不好,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创造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问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办。

2.提高心理素质、认知素质、能力素质

    心理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抗挫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和创造意识、开放的人格和宽容的心境。认知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力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民主管理、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三种素质是创造性教师必须具备的。

3.把微笑、激励、竞争带进教育教学

    让教师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有了这一些,便会创造出一种宽松愉快氛围。激励创造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冒险需要勇气,处于成长期的学生遇到挫折时需要激励。把竞争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竞争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心理动力。因为竞争要想获胜就能促进人的智力效应,也能激发竞争者强烈的创造意识。 

三、构建渗透创造教育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立体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载体,所有教育性措施都必须通过该体系来实现。(1)学科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把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意识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取溶于同一个教学目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在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个体差异,我们施行了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估,促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水平异步共进。(2)创造性思维课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渠道。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发现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我们从启蒙、兴趣、激励、个性着手,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与发展,培养学生“流畅性、独特性、跨越性、多元性、预测性”的品质。(3)活动课是开展创造教育的辅助渠道。根据学生的需要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艺等课外活动,将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活动作为各类课外活动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将创造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课中,着力于创造性个性培养,全方位地塑造健全的创造性人格。(4)环境课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隐渠道。所谓环境课程是指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环境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政治资源,精心设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思维、技法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5)社会课堂是实践创造教育的佐证渠道。我们从校友中找实例,从本地找实例,分析创造者的创业历程,减少神秘感,增强自信心。

    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变革教育方式,落实新的学习方式是创造力价值的真正体现。采取激励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发现法、讨论法,变学生大脑“堆放”功能为“加工厂”功能,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我校通过人本管理、制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砚林有“砚艺绝伦”之誉的王祖伟、“南京路上好八连”第十八任连长第十九任政治指导员汪成玖、浙江人本集团广州人本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著、杭州人本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芙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十年来,我校分别被中国陶行知基金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授予“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授予“安徽省学陶师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事实证明厚德才能载物,管理是通向高尚道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高速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