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王磊采访行知学校非遗传承教育
日期:2019-09-04 作者:张崇福 浏览:2706次

    9月4日,《中国青年报》驻安徽记者站站长王磊、记者王海涵来到黄山市的安徽省行知学校,对学校非遗传教教育作了专访。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于日锦接受了采访。

    于校长向记者介绍了学校非遗传承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规划。行知学校非遗传承教育起步早,培养的人才层次高,已经出现了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全国有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开设的非遗传承专业也得到不断的发展,由原来的歙砚雕刻一个专业方向发展到现在的包括徽州四雕、徽墨制作、徽派盆景、古典家具在内的超10个专业方向;在非遗教育平台搭建上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当初的一个歙砚雕刻班发展到徽雕艺术学校,从牵头成立面向全省的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到会员遍布全国的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专委会。非遗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的教育模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在谈到非遗传承教育与黄山市涌现取得全省首个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黄山市选手郑权荣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石雕项目金牌)的关系时,于校长认为:世界技能大赛与非遗传承教育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世界大赛更注重培养选手科学、严谨的良好习惯,而非遗传承教育更注重人文和艺术。古代徽州重视技艺传承,崇尚工匠精神,这是学校非遗传承专业发展和黄山选手取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共同文化土壤。徽州人传承传统技艺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体现了从业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自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能义务为学校的非遗传承教育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众多年轻人乐意参与到世界大赛的培训中,都是徽州良好传承氛围的体现。

  对于非遗教育发展的未来与瓶颈,于校长认为,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在职业教育层面提出了“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方针,这为非遗教育的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大环境,非遗教育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去响应国家发展传统文化和职教教育的号召,需要解放思想和勇于担当,必须充分认识到非遗教育是一个有其特殊规律的教育门类,必须克服教条的制约,给非遗教育创造宽松的环境,非遗教育才能脱颖而出,结出硕果。

   当得知今年11月行知学校将承办中华职教社全国首届黄炎培杯非遗教育大赛时,王磊站长表示祝贺,相信以全国大赛为平台,可以让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倡导者和践行者看到行知学校非遗教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