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安徽日报》报道:非遗保护进校园(图)
日期:2012-03-16 作者:晋文婧 姚 林 浏览:1051次
??

x《安徽日报》报道:非遗保护进校园(图)

本报记者 晋文婧/文  本报记者 姚 林/图


黄山市屯溪区大位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珠算。


安徽省行知学校木雕专业的学生对习作精益求精。

    春季开学,蚌埠市禹会区文化馆与当地中学合作开设花鼓灯课程班,由省、市级的花鼓灯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开春学“非遗”的,除了因兴趣使然的学生,还有为职业规划的学子。在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的春季招生现场,徽雕艺术等非遗专业颇受追捧。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与传统文化“零距离”

    擦地蹦脚、立脚撑、兰花手势、拿扇姿势,这些都是花鼓灯基础舞蹈动作,学生们的一招一式渐入佳境。经过三个多星期的学习,蚌埠市十二中的很多学生爱上了这门古老艺术。

    花鼓灯艺术在蚌埠禹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冯嘴子村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舞蹈艺术研究所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此外,禹会区还有近30家社区和农村花鼓灯班子。在花鼓灯艺术省级传承人冯开皖看来,花鼓灯的群众基础良好,在校园里成为一门课是必然的。冯开皖和市级花鼓灯传承人张凌云、花鼓灯舞蹈老师李雪琴共同担任花鼓灯课程班授课老师。

    近年来,省非遗保护中心与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在省内推动非遗项目广泛进入中小学课堂。据介绍,很多非遗项目主要以音乐课、手工课、体育课的形式出现。

    铜陵牛歌、竹马灯的传承人走进铜陵市第七中学,向学生传授牛歌的演唱方法和竹马灯的制作技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黄山市文化馆与黄山中小学开展 “徽剧进课堂”教学,120多名小学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徽剧等传统曲目;黄山市屯溪区大位小学将程大位珠算作为特色教学项目,被命名为全省珠算式心算教学训练基地。 “非遗走进中小学,目的在于普及非遗知识,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 ”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认为。

非遗技艺回归生活

    新生余梦华同她的孪生妹妹认真填写着徽雕艺术专业的入学报名表。姐妹俩打小就对乡间精美的徽州古建、雕刻艺术痴迷。当得知安徽省知行学校春季招生开设徽雕艺术专业,她们一起来报名。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它的民间工艺专业为国家示范专业,包括徽州三雕、徽派盆景、歙砚、徽墨等。2010年和2011年,学校的非遗专业共毕业了100多人。相比过去祖祖辈辈师徒传承的模式,行知学校现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满足。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扎实学习非遗专业,也可以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今,很多毕业生学有所成,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让作品行销海内外。

    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非遗项目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尤为紧密。除了行知学校,黟县高级职业中学也与当地徽雕企业合作,联合创办徽雕工艺专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养,一批从事和传承“徽州三雕”的技术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省艺校也与多个市县的文化部门合作,开办花鼓灯、二夹弦等非遗项目定点培养班。

    职业教育能够为非遗传承发现、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堪称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础工作。 “从学生的作品到企业的产品再到大众市场的商品,我们期望用职业教育的手段,传承民间工艺,让非遗回归日常生活。 ”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说。

校园传承寻良方

    《陈三两——公堂提审》褪去原剧中的脂粉气息,让人耳目一新;《梵王宫——挂画》古曲谱新声,将豫剧融入唱腔……新颖的表演形式让观众领略到了黄梅戏的活力与生机。全国首个黄梅戏本科专业的14名毕业生四年磨一剑,精彩的汇报演出获得了“出新戏、出新人”的赞誉。

    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近几年来呼声较高的议题。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能否为非遗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席之地?安庆师范学院率先开设黄梅戏本科专业是一次探索。 2007年,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获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项目;2008年该专业又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黄梅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与黄梅戏等发展势头强劲的非遗项目相比,大部分非遗的保护传承方法有待提升,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高校此时应该扮演一个研究者的角色。 ”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表示。比如成都探索成立全国首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黄山学院也在2009年建立了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着“中国文房四宝研究”和“安徽传统技艺类项目申报前期调研”等项目。

    “一方面,民间艺人走进高校,讲解演示民间技艺;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主动了解非遗现状,加强科研支持,开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保护思路。 ”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认为。(《安徽日报》3月16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