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爱护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你就必须学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是三月的幼苗,师爱便是阳光雨露,滋养他们健康成长。即使是那些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在他尚为孩童时,也许并不显山露水,甚至有些丑陋,何况我们普通学子?只有我们用一双爱的眼睛去关注他们,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包容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行知先生的行动为这一点作了最好的注脚。
1936年夏,晓庄学校小先生胡同炳害了脊骨炎,无法医治,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身在异国漂泊的行知先生闻讯马上写信鼓励他与病魔作斗争,并介绍他到上海中山医院治疗,帮助他付清了巨额的医疗费。行知先生的关爱不仅让胡同炳有了新生,也会让师生心灵间的距离真正成为零。还有一位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的陈贻鑫,行知先生发现他时,他只是一个有音乐天赋却头上长满瘌痢、流着脓血、让达观显贵和假慈善家们望而生厌的难童,是陶行知先生拿出自己的工资,请来冯玉祥将军的私人医生,买来昂贵的外国药品治好了他的病,并请来名师辅导,让他成为一位幸福而才华横溢的青年。行知先生正是以他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的关心和爱护才让许多本已失去学习条件甚至已失去生存依凭的孩子有了希望,并最后成材。也因此,行知先生让太多的人对他充满感激,进而把这份感激化作对社会众生的爱和无私的奉献,让整个社会多一份感恩、多一份爱、多一份和谐。
但眼下,我们教师队伍中却有那么一些人,关心学生总以利己为标准。对有权有势可依傍者、家财万贯可沾光者、成绩优异可增誉者,他们肯付出爱,甚至达到溺爱姑息的地步;而对那些家境平凡甚至贫寒或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心中再也生不起爱的火焰,轻则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重则辱之以言、暴之以力,以摆脱他们为幸事。其结果只能是师生隔膜、视若路人,甚至相互仇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端不利的。其实,最需要教师关心和爱护的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的学生家庭贫困,濒临辍学的边缘,这时候,作为教师,应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假如教师冷眼相对,很可能断绝他们对学校对教育的希望,从而过早地流向社会,极大地阻碍我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的学生成绩很差,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吃小灶”,把他们拉回班级大集体中。但据报道,有的班主任竟要因贪玩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去做智商测定。这种建议对学生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教师很可能重蹈赶走“爱迪生”的覆辙,剥夺掉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师爱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如甘露,可让枯萎的禾苗再现生机;它如阳光,可让寒冷的人感受温暖;它是桥梁,让绝望的人走向希望。爱如摇篮,他让孤苦无助者有一个幸福的港湾。
尊重信任是学生能力的源泉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陶行知先生最让人称道的师德之一。也因他的这种品德,原来没有胆气的学生变得果敢坚毅了,原来被视作坏蛋的也变成了“好蛋”。行知先生曾接收一位来自幼稚专科学校的名叫李宇的学生,由于她刚从城市来到农村,从穿着到生活习惯都无法适应,所以,初跟幼儿打交道时,连帮幼儿换尿片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没法完成,那些乡下老大妈老大嫂都瞧不起她,李宇很灰心,想放弃幼教了。陶行知没有放弃她,而是信任她、鼓励她,为她找到失败的原因并语重心长地告戒她:“要做成一件事是很难!唐僧西天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九死一生,才取得了真经”。当他了解到李宇仅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的时候,又教育她“人生不是尝试,而是奋斗!要成功就要奋斗,奋斗就不能害怕困难”,并肯定了她的许多优点,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正是陶行知先生对李宇的尊?睾托湃尾懦删土怂罄从捉淌乱档幕曰汀?/p>
行知先生尊重和信任的对象连小孩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位友人拜访行知先生时抱怨才5岁的儿子恶得把她的手都抓了一条深痕,原因是儿子把她刚买的手表拆得七零八落,她狠狠地揍了他。行知先生笑着批评他的朋友:“坏了,你打掉一个‘爱迪生’了!”行知先生非常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他认为,孩子拆表绝对是很可贵的求知欲,而不是恶意的破坏。陶先生把这个孩子连同坏表一起带到修表店,让那个好奇的小淘气看到了修表师傅拆表、修表、装表的全过程,又花了一元钱买回一口破钟,让自己的儿子与朋友的孩子一起拆装,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兴趣得以培养。朋友的孩子后来还真成了一个不错的机械师呢!
半个世纪以前,行知先生就极力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作出了榜样。他对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粗暴体罚学生的事件深恶痛绝。他曾说“打小孩子的人,简直就是反革命!”行知先生也告诫教师:对孩子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励,切莫轻易对犯了错的孩子下“坏蛋”的结论。因为孩子就如同一块璞玉,可塑性很大,你表扬他,就如同你对玉石倍加欣赏;你教育他,就如同你对玉石精雕细刻。你表扬得越多,他就会变得越好,这一点是已经经过试验证明了的。
在《新世纪教师素养》中讲到新型师生关系时,也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要以爱为基础信任学生。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尽可能地挖掘出自己所有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天赋、最理想地表现出他们的才华。现实中,教师看似无意的一句负面评价都可能毁了一位学生,而一句温暖的褒奖和鼓励也很可能成就一个人才。无论是谁,当自己遇到困难、陷入情绪低谷时,自我评价是很低的,自我感觉是很消极悲观的,他们在内心本来就犹犹豫豫地对自己有一份否定,如果你再给他一句否定的评价,尽管你认为已经足够委婉,都会浇灭他心中可能有的一点点信心和振作的希望;但如果你给予他的是肯定,即使仅仅是肯定他的一个小小细节,都可能使他濒临崩塌的自信的大厦重新屹立。有一位教育孩子很成功的家长甚至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据报道,有位中国女高中生,理科成绩偏差,数学老师给她一个“没有数学头脑”的评价后,她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心情压抑,终于厌学弃学,但转到法国就读后,她的法语教师的一声赞叹:“耶稣呀,刚来,法语就得100分”就让她又恢复了自信,只通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便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
故事虽简单,但却很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人格的尊重和能力的信任能带给人一种良好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学习或工作,其效率往往是惊人的。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向行知先生学习,给学生以极大的信任,用“放大镜”和“定位器”来寻找学生的优点,在现状中找不到,最好用“望远镜”来寻找,用教师美好的期望引导学生走出低谷,帮助他们找到并光大自己的闪光点,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向完美前进。
理解宽容是学生成才的酵母
综观校园中师生冲突激发的原因,往往都是双方缺乏宽容。宽容就是有大气量,不计较和追究别人的不足和过失。宽容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欲成大事者必备的胸襟和气度,也是我们处理好师生冲突的良方。宽容本来是双方的、相互的,但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基本上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知识和涵养往往都还不足以让他们的宽容适时地表现出来。不是有句俗语说“不要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吗?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处理与学生的矛盾和冲突时适时适度地表现出你的宽容,转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让学生在冷静下来之后,经过思考和反省,主动认识自身的缺陷,让师生关系重回和谐。
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时,有一次,音乐教授马思聪气冲冲地跑来辞职,原因是音乐组的孩子们抓了一只狗偷偷杀掉烧吃了。他觉得,有这样残忍念头的人永远成不了艺术家。但行知先生的一席话却让他留了下来。行知先生认为孩子们之所以这么做,决不是因为残忍。孩子是纯洁可爱的,他们也绝对不会成为野蛮的人,自己作为校长应该对此承担主要责任,因为他知道孩子们已经吃了几个月的胡豆稀饭,不见荤腥,个个面呈饥色,是求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做了不文明的事。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宽容感动了马教授,他最终留了下来。孩子们闻讯也主动到老师面前认了错,决心痛改前非。本来很棘手的师生冲突因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宽容而迎刃而解了。
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心,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在当事者身上得到理想地回报,这时教师更应该冷静地对待。那位花了行知先生大量心血而快速成长的音乐家陈贻鑫,也曾在15岁时便违反校规谈起了恋爱,行知先生知道后,内心虽然很难过,但他并没有给学生以雷霆万钧般的批评,只是托人带给他一封信,告诉他:爱情如美酒,但15岁未必能识其真味,建议他“把美酒珍藏到地窖里去”。聪明的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为自己辜负了老师的栽培而深感羞愧,醒悟过来,专心音乐,最后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有用的艺术人材。
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有许多可能激化师生矛盾的情形,但只要我们能够有一份博大的宽容之心,采用忍一忍、缓一缓、转一转的方法,使本来一时冲动的处理会僵化关系、恶化矛盾的情形变得顺畅易解。
忍一忍是要有胸襟的。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几乎没有需要忍让的时候,说话办事往往很容易伤及教师的颜面和尊严,当时很可能让教师有忍无可忍的感觉,因一时愤怒而铸成大错的并不鲜见,但只要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我们就不会把学生当作一个敌手,而是看成一个一时糊涂需要自己帮助和教育的孩子,你自然就不会过分较真,等双方情绪平静下来再做处理,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缓一缓,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不要急于作出处理决定,要留一些时间,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多观察出事后学生的思想及表现的变化,让自己的对策更周全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些。我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学生王某,平时纪律观念淡薄,抽烟、喝酒、打架、上网、赌博在他身上都发生过,学校已给过“留校察看”的处分。但他又谎说家中有事,陪同几位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在外呆了一周才归校。按学校制度,他应受到除名的处分。但他脸上的恐惧和绝望的表情让我相信,这一次他确实后悔了,拉他一把,很可能从此拯救一个“浪子”;放弃他,就会把他推到他那些不良朋友的怀抱,彻底毁了他,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于是,我没有马上报给学校处理,而是要他回家帮助父母劳动一周并作出反省。后经调查,王某外出期间曾多次要求社会青年放他回校,只是朋友执意要王某留下来陪他们,王某也确实没有参与赌博。在王某写出深刻认识之后,我鼓励他放下包袱,从零开始。此后,王某的表现,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父母为他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无比欣喜,还亲自跑到学校表示感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缓一缓,就可能找到教育转变学生的契机,成为学生发展成才的一剂奇效的酵母。
转一转,就是在教育学生时,一种思路或方法没能奏效,可根据实际情况,转换一下思路,以求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效果。学生是个复杂的群体,生活环境和性情喜好不同,对他们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应各异。有人宜用和风细雨般的劝导,有人宜用心慈色厉的激将,有人须鼓励褒扬,有人须时时警钟长鸣。教师应对学生多进行个体研究,力争找到最合适的教育途径,使教育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有位班主任发现自己班级不少同学有自私、冷漠、好逸恶劳、逞强欺弱的坏毛病;躲避劳动、打架、偷窃的事频繁发生。谈话、批评、发火都收效甚微。后来她利用学习课文《幸福是什么》的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幸福观是什么,与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的幸福观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幸福观是不是健康文明的,自己做过哪些让同学痛苦、对班级有害又让自己不安的事。结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以辛勤劳动、有益他人为幸福的价值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许多同学还作了自我批评。一位同学丢失多日的复读机,以前老师追查无果,在讨论课的第二天却神奇地出现在失主的抽屉里。此后,班上的卫生劳动成为让学生最愉快的事,帮助同学成为大家最乐意的事,为班级争取荣誉成为大家最自豪的事。其实,能否转一转思路,对学生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既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爱生观念的考验。我们只有经受住了这两重考验,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教师。
当今社会异常复杂,诱惑太多:好吃好喝是诱惑,名牌服装是诱惑,网络游戏是诱惑,哥们义气是诱惑,不劳而获是诱惑。这些诱惑,甚至连许多成年人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们怎么能够苛求那些身体和心智发育都很稚嫩的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地抗拒呢?由于一时软弱或一时迷糊,他们也许厌学了,也许沉迷于网络了,也许为了哥们义气而违反了学校纪律。这时候,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嘲讽者,更不是惩罚者,我们应学习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精神,就如同一位牧人对待迷途的牛羊,一位农人对待虫害侵蚀的庄稼,一位慈母对待迷惘失足的幼子那样对待犯错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走回正道,帮助他们剔除虫害,健康成长。只有我们献出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宽容,校园才会少一份冲突,多一份和谐;社会才会少一些游民而多一些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