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 探索“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地处黄山脚下行知故里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是一所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被各级媒体誉为中职教育“行知模式”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教育促进农村发展”黄山论坛,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都会议上交流。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就业再就业先进集体、全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县委政府记集体三等功,第三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2014年顺利通过了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估验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早期倡导者其职业教育思想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行是知之始”是其思想的认识论基础;“生利为主义”是其思想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其思想的方法论。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改革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转型、求索、崛起的发展过程。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整个教学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始终处于“主宰”和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这样学生的潜力无法完全发挥.学习缺乏主动性。
如何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很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应该由教师变成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靠学生自己主动的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的职能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以全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但是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分流生.他们一方面学习习惯比较差.平常学习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有厌学的情绪,不用说学习复杂的内容,就是学习最简单的内容,如果不能感受到乐趣,也都不乐意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现实现状,一切以学生“学”为主导,完全忽视教师“教”的作用,就容易犯“矫枉过正”的错误。 如何协调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把教法的演进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只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注入式);二是师生共同探讨,彼此质疑问难(讨论式);三是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实习式、启发式);四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做得可以好一些的道理(发现法)。他说“第一阶段的教育连花都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至,它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今天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思想之探索实践
我校建校36年来,都在致力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2010年跻身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创建学校以来,围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四大重点建设专业特点,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行知特色的办学之路。
电子技术专业以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做中教、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为方法,按照“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与黄山晶松薄膜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将培训基地建在学校,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全部进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共同组建“晶松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还先后与上海亚尔光源有限公司、杭州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富林电子有限公司、黄山乾龙电器有限公司、黄山奥龙机电有限公司、浙江亚龙等企业合作,采用工学交替形式开展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实训和实习环节,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中国最大的旅行网——“携程”网、中国第一家BPO企业——华道数据、浙江泰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肥智圣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和机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方位创新“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黄山辉强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黄山金马驾校有限公司等企业强强联手,企业设备、技术、资金、人才进校园,建立前厂后校式融汽车销售、美容、维修、驾驶培训一体的汽车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班”的形式来完善“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将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
徽雕艺术专业引智入校、引企入校,建立现代学徒制,用特殊的模式培养特殊的人才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教学模式,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四、典型案例--用特殊的模式培养特殊的人才
陶行知出生于歙县。歙县史称“徽州府”,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之称,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和称雄明清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文物众多,有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建筑技艺、徽州“三雕” (木雕、砖雕、石雕)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97项。
近年来,学校依托当地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创办徽雕艺术学校,开办极具地方传统特色的徽雕艺术专业,成为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构建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用特殊的模式培养特殊的人才”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做合一”引领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非遗传承在过去一直是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在民间进行,传承人培养数量少、文化内涵低、无文本规范可循,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光大的要求。2007年学校与歙砚协会合作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以传承千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培养非遗传人,抢救性保护“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办学模式,成立徽雕艺术学群负责教育教学,将徽雕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引进专业,实现文化与教育的联姻,让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职教创新融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开辟了新天地。
2008年徽雕艺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地方特色专业“民间传统工艺(徽雕艺术)专业”,并列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国家三部委列为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点示范专业。
2、政、校、行、企四位一体 构建集团式管理机制
“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和“引企入校”,开启了教学做合一的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机制。2010年省教育厅批准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家非遗职教集团--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有80余家单位加盟,形成集团经营办学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专家引领、校际互动、校企合作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的效益,在全国打响安徽省职教特色品牌,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特色院校百强校”。建成了占地1300平米砚雕、徽雕实习基地,成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设在学校的全国唯一的培养基地。
目前已开设歙砚制作、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徽派盆景、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徽墨制作、徽派盆景制作等专业实训基地被安徽省教育厅列为重点实训基地。徽雕实训基地成为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遗传习基地。“入企办班”、“入企实习”、“入企实践”,2013年1月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有歙砚协会、徽派古建公司、老胡开文徽墨厂、徽世林宝文化艺术公司、鲍方砚堂等23家政、校、行、企共同加盟成立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校企育人联盟”,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决策、评价、监测机制,深化和完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集团式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
3、“大师驻校” 优化师资团队
本着“能者为师、贤者为师、跨界选师”的原则,创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大师工作室”,聘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砖雕国家级传承人方新中、歙砚制作国家级传承人曹阶铭,中国砚雕大师方见尘、著名歙砚研究专家程明铭等社会知名人士、徽雕、徽墨大师来校讲学指导,聘请汪加林、鲍星明、谢润初等20多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担任指导老师。突出“五能”(即能画、能写、能雕、能设计(创作)、能欣赏)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模式。践行 “知行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采取现代“小先生制”,实行老生带领新生、熟手指导新手的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改革课程设置,编写《歙砚雕琢艺术》、《徽州木雕》和《徽墨制作》、《徽文化读本》等校本教材、讲义,录制《徽州砖雕大师方新中》示范操作视频等非文字性的直观教材,充分利用实物作品的教学功用,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手脑并用、德能双优的高技能型非遗传承人才。
4、“大师工作室” 特殊的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将行业内大师级人才及所办企业引进学校,形成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既是“大师工作室”、校办工厂,也是学生实习实训的课堂,这种实训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师带徒的相对稳定转移的优点,又克服了行业间“门户自闭“的缺陷,让学生能有兼容多家之长的机会,为民间传统技艺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目前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师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开办以来,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校企合作引资入校,加大投入,建成了砚雕、砖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实训基地5个,计1300平方米;非遗传承成果展示馆、作品陈列室、非遗教育博物馆各1个。
5、改革评价方式 检验传承人才培养成果
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2008年以来徽雕艺术每年都举办全员参与的“专业技能比武 ”活动,成为黄山市技能大赛赛项的亮点。2010年学校成功举办徽雕艺术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师生作品拍卖会,开启全国中职教育“学生作品向市场商品转化”之先河,敲响“中国职教第一槌”。2010年选派3名学生赴天津参加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参展项目以鲜明的地域性、技艺的传承性、校企合作的紧密性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参展学校中名列第一;2010年至2013年,学校连续四年代表安徽中职教育界赴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艺作品展洽会”,获得2金、6银、10铜的优异成绩 。学生作品走出校门跨出国界,先后被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无锡市职教中心、清华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外宾。
行知学校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传承徽州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向社会各界展示了非遗传承教育的成果,同时使非遗教育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1年学校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2012年校长于日锦和1989届优秀毕业生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师、国家级歙砚制作传承人王祖伟入选教育部全国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视察后感言:非遗教育的根在学校。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教授两次视察学校,欣然题赠“寻根知本”,高度评价非遗教育行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