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走堂授课
方文婷 方凯 记者潘俊辉
走进行知中学砚雕陈列室,一方方歙砚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有的气韵生动、拙中藏巧,有的线条简单却也透着几分灵气。这些砚台的制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行知中学徽雕艺术学校的师生们,其中更多的是出自在徽雕技艺上刚刚起步的十五、六岁少年之手。
在休宁木工学校陈列室里,大到古朴典雅的明清时期的八仙桌,小到指头大小的人物微雕,上面都分别标着制作者和指导老师的名字。
“依托教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亮点,在全国值得推广。”2008年5月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督察组在实地考察后这样评价道。
做足资源文章
歙砚、徽州三雕是徽州文化的佼佼者,曾经盛极一时。近代由于受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手工艺传承方式逐渐淡出舞台,艺人纷纷改行,传统的文化瑰宝走入困境。
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重焕异彩?这就成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黄山市市政府几经摸索,将目光投向了教育:
坚实的社会基础。古徽州教育重实用、重普及,尤其是重视对生存技能培养的传统流传至今,陶行知先生 “知行合一”的平民教育理念在故乡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在当地依旧盛行。
丰富的项目支撑。在全市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不乏特色鲜明、有市场需求的工艺性、技艺型项目,产研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雄厚的人力资源。黄山市是农业大市,75%人口在农村,数以万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一个潜在的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才队伍。
立足教育传承
找准了切入点,扶持、创建职业学校,黄山市让“非遗”走进了课堂。
2003年10月,休宁县县政府与苏州一家公司合作,联合创办了全国首家全日制木工中等专业学校“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平民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德艺双馨的木工手艺人,打造自食其力的现代高级蓝领。
2007年春季,行知中学歙县徽雕艺术学校成立,面向社会首次招生,探索用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式弘扬徽文化、培养传承人。
发挥传承人作用
在休宁木工学校和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偌大的操作现场,随时都可以看到指导教师在手把手地帮学生抠每一个刀法的场景。学校除了聘请经验丰富的徽雕工艺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外,还定期邀请国家级歙砚制作传承人曹阶铭、当代砚雕家方见尘、徽学研究专家张脉贤等德艺双馨的老传承人走进课堂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素质培养,突破作坊模式只讲操作不懂理论的经验型教授方式。与此同时,徽雕老传承人还将凝聚自己一生心血的手稿捐献出来,帮助学校深入研究徽州古建筑中的徽州三雕作品,拟定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计划,完善自编教材。在实训中,学校沿袭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采取“小先生制”,实行老生带新生,熟练的指导新手的方法。
实现价值双赢
正如行知中学校长于日锦所说的,“徽雕专业的开设,不仅让年轻人有了一技之长,让民间手艺后继有人,也让本地经济发展有望。”目前,已陆续有96名来自山区农村的农家子弟,经过休宁木工学校两年实用技能培养,成为“匠士”,由山乡小木匠蜕变成了抢手的城建高级技工。屯溪大位小学也有近200人次在各级各类珠算比赛中获奖,连续三年获安徽省珠心算团体比赛一等奖,在学生智力开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在黄山市类似歙县徽雕艺术学校这种用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不在少数,如今,歙县徽雕艺术学校、休宁德胜木工学校、屯溪大位小学已被黄山市文化局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下一步还将陆续打造一批传习基地,依托这个平台将“非遗”传承的火炬更快、更好地传递下去。
转载自《黄山日报?黄山晨刊》“文化周刊”第九版 2008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