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非遗教育聚焦可持续
日期:2017-11-30 作者:张崇福 浏览:2963次

——全国非遗教育与可持续传承研讨会在玉溪举行

   为扎实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进一步探索非遗教育的特殊规律,明确非遗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渠道与作用,共绘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蓝图,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之梦,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的“非遗教育与可持续传承”为主题的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4日至27日在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召开,同时举行的还有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于日锦、副理事长李华伦、秘书长洪伟、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胡学兰和来自安徽、云南、广东、浙江、青海、河北等省市的教育、文化、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中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先生到会指导。

  研讨会首先举行了“非遗教育知行录——《匠心如歌》”首发式,该书分“法理、认知、实践”三方面,展示了非遗教育中心过去几年非遗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在研讨过程中,代表们交流了在非遗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提出了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困惑和遇到的瓶颈。通过非遗教育现场观摩及交流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关键在传承人培养;培养非遗非遗传承人,非遗教育是主渠道,学校是主阵地;非遗教育是抢救性教育,刻不容缓。代表们充分认识到,要培养非遗传承人,浅层次的非遗进校园是不够的,有条件的的职业学校应该实现非遗进课堂、进专业,要通过校企协同建设非遗师资队伍,加强非遗研究,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非遗教育有两块硬骨头:一是课程开发和教材编纂,必须把技艺传授和理论紧密结合,必须让非遗传承人乐于融入;二是非遗教育体系建设,非遗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特殊门类,应该有与培养高端非遗传承人相对应的非遗教育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胜阶段文化传承人才的文化、艺术、科学和技能等综合素养。

   研讨会通过了“非遗教育课程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希望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和中陶会指导下,发挥非遗教育中心“非遗课程开发联盟”的作用,联络集聚各类非研究与技艺人才,着力解决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完成编写普及型和专业型两大门类的非遗教育教材,增强非遗教育固化因素,让非遗教育发展有法可袭,有道可循,切实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可持续性,为中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尽力,也为中华非遗传承人培养奠基。